朱子家训读后感4篇
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,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,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。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朱子家训读后感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朱子家训读后感1在我被各种社会关系弄得疲惫不堪的时候,我最喜欢闭上眼睛,念叨着所谓的冰心诀,道曰:“心若冰清,天塌不惊;万变犹定,神怡气静。忘我守一,六根大定;戒点养气,无思无为。上下相顾,神色相依;蓄意玄关,降伏思虑;内外无物,心若冰清。”我喜欢这些话,他们似乎真的将我的心冰冻,使一切烦恼和忧虑都消散殆尽,正是“无思无为”,“内外无物”。
“无”是一种境界,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。在朱子的家训中,我读出一种古代圣人的“无”的心性。朱子不想把世事都看得那么复杂,想得太复杂只会让自己伤心疲惫,他淡漠了世间的许多东西,从而转变为一种“无”的心性。蒲松龄说过,淡漠是情感的至高点,莫非这“无”也才是品质的至高点?
“自奉必须俭约,宴客切勿流连。”这是对自己的财物的“无”的态度,朱子不因钱财的多敛而认为应当去铺张,也不认为前使用在别人身上的就小气,这两者只做到其中一点那是好品质与坏品质的差别,而做到两点,是圣人的表现。因为不是真正把财物当成无,节约的人会恐惧请客,老是请客的人又摆脱不了奢侈。想到此,我又不禁感叹现在的一些“啃老族”们。他们的父母似乎就是那第一种人,他们也似乎是那第二种人。俗话说有因必有果,他们一边在嘲笑父母的抠门,另一边却无法理解这种现象,素不知是他们的“因”有了父母的“果”。若是他们可以学习一下朱子的无,则他们的父母也可以无,二者平衡,大家好才是真的好。古人的训导在这里,我们又有没有看到这些?
“刻薄成家,理无久享;伦常乖舛,立见消亡。兄弟叔侄,须分多润寡;长幼内外,宜法肃辞严。”这是关于家庭地位的“无”的心态。我鄙视家庭内部不断的纷争,我有远亲就是如此,他们在酒席上可以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吵起来,出尽洋相也不肯相让。还有一些人倚老卖老,自以为是年长的就应该大权在握,不把年轻的人当回事,晚辈稍有不从,便怒火冲天,甚至拿着农药以死相要挟。另外,网上的婚前婚后的不同,我也非常反感,我不相信相爱的男女会在一夜之间变了脸。为何我们不要和睦的家庭?难道现代的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刺激,而不是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吗?当传说变成真的,无变成有,跨出的一步又是否会成为退后的一步?
“读书志在圣贤,非图科第;为官心存君国,岂计身家。”这是基于“人生意义”的“无”的想法。朱子把丰富自己,光大国家当成一种无穷的乐趣,而不是把赢得功名受人吹捧当成一种快乐。人生在世,以学得知识为乐,其余已经是无了。学不为他,只为乐,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如果上可以将赚钱当成是一种乐趣,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,则商不会再是奸。如果官可以将工作好当成一种乐趣,一种自己得到经验的乐趣,则官不会再是贪和无耻。但一切变成无我们保持一种无的心态,生活又会怎样?
朱子恋上了“无”,无恋,恋无。而飞速前进的时代,可怜他在恋着什么,而我们,又在恋着什么?
朱子家训读后感2《朱子家训》是一部儒家经典之作,以前听语文老师提过,但从未见其真面目,听说它几百年来都广为流传,而且能告诉人们怎样做人,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、高尚的人,它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?带着疑问,今天的班会课,我读得认真,听得仔细,课后,感触很深。
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这一句话和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一样表明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啊,浪费无疑是可耻的,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。作为青年学子,更应该珍惜拥有,懂得父母之艰辛。
“宜未雨而绸缪,毋临渴而掘井。”也许有人会说未雨绸缪未免操之过急,而世事变化无常,不可能找到一种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啊,可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临渴掘井是行不通的,非但不能解决问题,而且有可能是饮鸩止渴,使得问题变得更糟,这句话特别值得借鉴,想想我们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,肩负着劳动一线的重任,深受国家的恩惠,却每天在这里挥霍时光,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,不要读书也能事业有成,可是,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,在什么都是自动化、电子化、信息化的今天,临渴掘井怎能行得通呢?
“器具质而洁,瓦缶胜金玉;饭食约而精,园蔬愈珍馐。”作者喜欢这种平淡、朴素、简单的生活,几只青瓦和陶土做的器具摆放在桌上,投下了一片阴影,而在碗里盛着赏心悦目的绿色,那蔬菜还滴着露的时候就从菜园里采摘下来了,新鲜极了,比油腻的鱼肉更美味。我想,在物欲横流的今天,在一切向钱看的今天,这样舒心惬意的田园式的生活是很难实现的。
“祖宗虽远,祭祀不可不诚;子孙虽愚,经书不可不读。居身务期质朴,教子要有义方。”这几句都表明对子孙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,用好的教育方法才有用,不光要让子孙读好书,好读书,还要以身作则,用自己淳朴的品质教化子孙才行,这样教育出来的子孙才能具有高尚的品质,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。
《朱子家训》俨然是一部家庭教育的典范。“刻薄成家,理无久享;伦常乖舛,立见消亡。兄弟叔侄,须分多润寡;长幼内外,宜法肃辞严。听妇言,乖骨肉,岂是丈夫;重资财,薄父母,不成人子。嫁女择佳婿,毋索重聘;娶媳求淑女,勿计厚奁。”作者希望子孙后代能理解作为一个称职父亲对家庭的操劳,他希望家庭永远是那么的和睦,这样社会安定,人人安居乐业,这样,才是真正幸福安乐的生活。
如果人人都能学学《朱子家训》,在生活和工作或学习中,拥有宽大之怀,努力培养自己的情操,学会为人处世之道,那么,何愁家庭不和睦?何愁社会不安宁?何愁国家不兴旺呢?
朱子家训读后感3读完《朱子家训》我感慨良多。它讲述一个道理,一个人对他人、对生活应有的态度。全篇以偶句连成,颇具韵律。反复吟读,更觉得蕴涵丰富,深意绵长。
'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,即昏边息,关锁门户。'一种田园般的悠然生活,跃然于眼前,每天早晨伴着晨露,把庭院内外收拾的干干净净,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。当太阳走完一天的行程,洒下最后一束阳光,便关锁门户,卸下一天的劳累疲惫,准备进入梦乡。这是怎样的一种安然,一种恬静,恐怕只有不被世俗沾染的人才能享受这份安逸吧。
'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微艰。'看看如今,美国的'次贷**'引起了世界经济的强烈波动,且不说其他,就一路飙升的粮价或许就是08年一个笼罩在人们头顶的经济阴霾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前不久也发出警告:每天晚上地球上有8.5亿人饥肠辘辘地入睡。或许一日三餐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在很多人眼里成了一种奢望。报纸上那些'饥民'特写,怎不为我们一次次的敲响警钟:杜绝浪费,从我做起。
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是社会的基础。社会能否达到所谓的'太平盛世'归根到底就是看每个家庭过的是否幸福如意。但是,总有太多太多的家庭处于不幸之中,隔阂、争吵和打闹,日子鸡犬不宁,孩子的心没有依靠,惴惴不安,心存胆怯,平静的生活总是那么短暂。一时话不投机,就可能瞬间爆发一场战争。对此前人早已告诫过我们,'居家戒争讼,讼而终凶'是啊,两个人从相遇、相知、相恋,到最后组建起家庭,毕竟都付出过,努力过,何苦用曾经接吻的嘴说出中伤对方的话呢!'凡事当留馀地,得意不宜再往'做事不能太绝,说话亦然,所谓话说太尽,缘分必定早尽。
可怜天下父母心。是父母把我们抚养成人,为我们创造了基本生活条件。在人的一生中,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的,最无私的。'重资财,薄父母,不成人子。'看重钱财,而薄待父母,岂不妄为人子?
读完全篇我有太多的顿捂,太多的感慨,太多的欣喜。中国优秀文化,优秀传统很多都包含在里面。它对于一个刚刚踏出校园尚且稚嫩的青年,在对成人的世界探索中,是一笔不菲的财富。
当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了,一些内容可能以不适合这个时代了,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、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,但其大部分还是有道理的。人生是有取舍的,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取舍。
朱子家训读后感4世界就像一潭水,初始,并不知道有多深,随着我们的'成长,对这潭水一点点的涉足,才发现,原来,深不可测。渐渐地,人们懂得怎样运用智慧·权术在这潭水中畅游,可是更多的我们失去了。
《朱子家训》并不只是家训,更应该是中国人乃至世界应该学习的训则。它是中国文化的延续,它经的起时间的考验,历史的沉淀。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坦诚相见,不再认为光明磊落是立足的根本,不再彼此相信。一部《朱子家训》正引导着我们如何走好人字之路。
“人有喜庆,不可生妒忌心,人有祸患,不可生喜幸心”。嫉妒是心灵的毒药,妒忌会蒙蔽了人智慧的双眼,永远也看不清真正的真谛所在。记得《爱的教育》中所讲的一个孩子,因为嫉妒心过强,引起了所有人的反感,最终也没有能超过所嫉妒的人。拥有一个广阔的心胸是重要的,它不仅可以容纳百川,更可以包容世界,这才是真正的强者。祸福是相倚的,就像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”流传在炎黄子孙世世代代中,那些因他人失马而幸灾乐祸的人,因塞翁的儿子腿伤而叹息的人,最后也明白了祸兮,福之所倚,福兮,祸之所伏。那些有喜幸心的人有怎能看到最后的结局,事情总是变化并发展的。况且,在别人受难时,自己更应该帮助,这才是做人该有的良知。
“施恩莫念,受恩莫忘”。现实中总是有很多人持着自己孤傲的心,经常在自己受恩者前面显摆自己,殊不知这样只会让人觉得没有气度,更有甚者,因为自己施恩,总觉得别人歉自己的,让他人回报,结果回报的远比他施的恩要多。受他人之恩当然不能忘,由于家庭条件不好,上学收到社会大量的资助,有招一日,等我发达了,一定加倍的回报他们,毕竟,在这个时候,我得到的不仅是资金,还是希望,更是动力。我没有韩信的能力可以一饭千金的回报老妇人,但至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。
“读书志在圣贤,非徒科第”这句话在现在这个只认文凭的社会可以说是基本上是没有用的。但是在我看来“书”不是学业。此书指的是单纯的书,可以扩充为知识。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千钟粟”读书可以增加人的涵养,扩充知识面,甚至可以改变人生,其实科第一开始的作用应该也是选拔一些有修养·爱读书的人,可以从书中悟出许多道理方法的人,只不过到后来,都变得功利了,成了为科第而读书,为未来而读书,啥时候能为读书而读书,才掌握了读书真正的乐趣。
古代真正的圣贤,有几个是为了科第而读书,他们都从书中参悟了一些道理,有着自己的理想,诸子百家是,各代名臣是。古代的才子大家更多的是官场失意,当沉浸在他们的文章,体会的将是别样的滋味。
《朱子家训》在此时就不仅仅是家训了,更是一部鞭策个人行为的箴言,以此训律自己,规范自己,将塑造一个更严谨的医学人士。
读《朱子家训》有感
冯蕊
《朱子家训》是由南宋著名理学家、思想家朱熹所著。全文虽仅有寥寥数百字,却全面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可谓是字字珠玑,是朱熹治家、做人思想的浓缩。
《朱子家训》倡导家庭亲睦、人际和谐、重德修身。对每个人来说,家庭是人生的起点,也是生活的港湾。营造一个温馨的家,创造和睦的家庭生活,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,都是人们追求的亘古不变的目标。而朱熹的《家训》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南。
“父之所贵者,慈也”。《家训》要求父母对子女要“ 慈”“ 教”。所谓“ 慈”,即父母要疼爱子女。父母对子女的爱必须是至善的爱。但是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,溺爱是害。如果子孙不肖,对其放纵是不行的,所以朱熹指出:“子孙不可不教也”。特别是当代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,他们被父母乃至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,一味迁就、百般疼爱,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、任性的性格,根本不讲长幼之序,不懂礼貌。这种性格的养成,对孩子成长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。正所谓:“子不教,父之过。”因此,父母在对子女倾注慈爱的同时,还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。使其懂得礼仪,懂得做人的道理。
“子之所贵者,孝也。”《家训》要求子女对父母要“孝”。所谓“孝”,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。朱熹强调的“孝”是真心实意的孝,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心甘情愿地付出。父母辛辛苦苦将子女养大,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无数无私的爱,而作为子女,一旦独立就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任务,使其安度晚年,不仅在物质上关心父母,更应在精神上关心父母,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,平常要多问寒问暖,问疾问安等。
朱熹在《家训》中还强调兄弟之间要友爱。他指出“兄之所贵者,友也;弟之所贵者,恭也。”这正是所谓的“兄友弟恭”。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,()骨肉相残,大动干戈。所谓“友”,就是要友爱,互相帮助,患难与共。“恭”则是指尊敬、谦恭。“友”“恭”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根基,如果连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爱、不团结,谈何友爱、团结其他人呢?
我觉得在这篇家训中,还有一个十分有用的做人处事的道理。“慎勿谈人之短;切勿矜己之长”。这就是说在与人交往中,不要随便揭人的短处,背后说人家的坏话,伤害别人的感情,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所长或工作有了成绩,就自我显耀而瞧不起别人,为人应当保持谦逊的本色,切不可骄傲自大,目中无人。当与人发生冲突时,解决矛盾的方法则是“仇者以义解之,怨者以直报之”,仇恨自己的人要用情谊来化解它,怨恨自己的人要用诚心去回报,用平静的心态、平和的方式去化解矛盾,切不可以仇报仇、以怨还怨,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和与人发生不愉快的事时,都要做到“随遇而安之”,不能为一点小事就记恨在心,争个你高我低,甚至出口伤人,拳脚相见。在与人交往上,要做到“人有小过,含容而忍之;人有大过,以理而谕之”,要学会理解和宽容,别人有小的过错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之,别人有大的错误,也要做好思想工作,以理服人,用道理使他明白错误的地方,促其而改之。
读完《朱子家训》,所思所想远非上文所述的,太多的顿捂,太多的感慨,太多的欣喜。来自百年之前的老前辈给了我们一点点安慰,也许这些与世俗格格不入,但我不会认为它过时,它是鲜活的,也应当永远是鲜活的。它帮我寻找到一片灵魂的净土,教我如何在喧嚣的尘世里保留一点纯真,一点真诚,一点文化的坚守。总之,受益匪浅!
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
朱子家训读后感
牵着蜗牛散步
时代在变,在今天,那些经历史见证,被岁月积淀下来的古训却依然值得我们去品读、感悟。
“宜未雨而绸缪,勿临渴而掘井”这是我在初中就听老师讲过的,惭愧的是直到今天才知道它出自朱子家训。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朱子家训,感悟良多。是啊,经过一学期的大学生活,不理想的期末成绩,对这句话体会颇深,临时抱佛脚终究不是好办法。Life is like a newly fallen snow , where I choose to walk every step will show.踏实的走好每一步,步步为营才能步步为赢。的确,我们需要时刻准备着,明天才不会措手不及。
“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。既昏便息,关锁门户,必亲自检点。”初读这句,便俨然有种田园般生活的意境。每天黎明,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,把庭院打扫干净,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,又是崭新的一天,心情也格外的舒爽。日落后,一扇门隔绝尘世的喧嚣,把踏实宁静留给门内的梦中人。这样的日子,在今天霓虹闪烁的城市,想必是一种奢望。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,人们的内心却得不到那一份宁静。诚如著名诗人纪伯伦所言“我们走得太远,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。”古人那种简单平静的生活似乎成了遥远的遐想。那些整天忙于奔波被压力所困的人儿,是否应该停一下脚步,让心灵小憩一下?
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这是我们高中食堂墙上贴着的一句话。正所谓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?”这是小学时人人就能熟背的诗句。可是,走进食堂你会发现,浪费无处不在。对于今天那些娇生惯养的王子公主们,墙上那偌大的横幅显得是那样的刺眼。有时候只觉得教育也仅是喊口号,没能把人从精神上唤醒,落实到行动中去。也许真的只有自已亲身经历过生活的不易,才知道珍惜那一粥一饭、半丝半缕。“勿营华屋,勿谋良田。”当今世界,高楼大厦鳞次栉比,奢侈的别墅也比比皆是。这是社会的进步本无可非议,可偏偏有人被欲望迷住了双眼,贪污受贿,罗用公款,只为营华屋。最后落得凄惨的下场。更有胜者,大搞形象工程,占用良田,劳民伤财。也只是给人视觉上的壮观,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。在一定程度上,攀比的欲望给人动力去追求自已想要的,但凡是过了一个度便往往适得其反。
房屋对人来说只是一个住所,无需太过奢华在人前招摇显摆。
朱子家训教会我们很多生活的道理,在交友做人上,也能给我们很多启迪。“狎昵恶少,久必受其累;屈志老成,急则可相依。”刚跨入大学门槛,遇到来自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人,曾一度在交友问题上困惑,熟话说:‘朋友多了路好走’。朋友也有好坏之分。古人云“与善人交,如入芳兰之肆,久而不闻其香;与恶人交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。”亦云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”所以也不见得朋友多就是好事,交友还是得慎重。一生中能交上几个志同道合,可以和自己一起奋斗同舟共济的良友,真是幸运的事。如果几个人在一起只是荒废学业,那这样的朋友还是不交得好。我们需要的朋友应该是这样的:在一起时会有动力,互相勉励,遇到挫折时彼此鼓励,给予心灵的慰藉。朱子的这句古训,在当今仍然可以是我们交友的准则。
“人有喜庆,不可生防忌心;人有祸患,不可生喜庆心。”嫉妒是栖居在人心灵的魔鬼,最终丑陋了的是自已。人有祸夕旦福,风水轮流转。自已怎样去待别人,别人也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已。能乐他人之乐,忧他人之忧,需要的是海一般博大的胸怀。但朱子这句简单有道理的话,还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。“施惠莫念,受恩莫忘。”快乐的人擅于忘记自已给过别人什么,却总是记得别人给过自已什么。给别人一点小恩小惠,却总是记在心上要求回报的人,在得不到回报的情况下,也会让自已不快乐。对于受到别人的恩惠,知恩图报会让我们的良心安稳。朱子这一句箴言教会了我们给予与被给予应有的态度,我们应当牢记心中。
“善欲人见,不是真善。恶恐人知,便是大恶。”做了好事想让所有人都知道,那这便不是真的善,真正的善应当是发自内心无欲无求的。熟话说“不做亏心事,半夜也不怕鬼敲门。”如果一个人害怕别人知道他犯了错,那他所做的肯定是大恶之事。只此十六字,善恶清晰可分。
“凡事当留余地”,“忍耐三思”,“平心再想”。所谓“退一步海阔天空,忍一时风平浪静”。有时我们遇事冲动,缺少思考,结果往往事后后悔。当遇到让我们愤怒之人时,我们所需做的也只是像禅师拾得所说的那样:“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,不要理他,再过几年你且看他。” 三思而后行,遇事不乱,可以避免我们少犯很多错误。
读完朱子家训,心里感悟良多,审视一下自已,还有好多真知要去实践。
《朱子家训》读后感
悠悠中华五千年,孕育了多少璀璨的文学巨星,又诞生了多少优秀的文学巨著,《论语》、《道德经》、《陋室铭》......这些名著文质兼美、寓意深刻,在古代广为传颂,即使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,也对现代人的言行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和指导意义。如今,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已成为每一个国人的责任和义务,近几年,于丹的《说论语》,王立群的《读史记》,易中天的《品三国》先后被搬上荧幕讲座,《论语》、《三国》立刻被人们重新捧读。
出于对国学的传承,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,南医大的每届大一新生都会被要求读记《朱子家训》并写读后感。我不得不佩服学校领导的良苦用心——这样的“作业”太有必要了!
也许有人会问,中国名著众多,作为南医的传统项目,为什么偏偏要选择《朱子家训》?当你认真读过这篇治家名著后便会知晓。首先是因为这本书言简意赅、通俗易懂,且语言骈偶、朗朗上口,颇具韵律美,容易记忆,“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”,开篇就营造了一种轻松怡然的氛围,引人入胜,将道理婉婉叙来。《朱子家训》又名《朱子治家格言》,是一部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,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,它从治家的角度谈了安全、卫生、交友、为官等诸多问题,其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、知书明理、生活严谨、宽容善良、理想崇高的人,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贯追求。大家若真能依此践行,不仅能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,更能构建美满家庭,进而构建和谐社会。三百多年来,《朱子家训》一直被奉为经典,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,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句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类似的格言我们还能说出很多,但真能落实到行动的人却不多。现代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,作为大学生,我们不用再愁吃愁穿,口袋里的零花钱也越来越足,一些同学似乎就因此忘却了艰苦朴素的作风,食堂里的饭菜浪费现象越发严重,同学间名牌服饰、手机的攀比也多了。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注意,无论在什么时代,即使物质条件再丰裕,勤俭节约始终是我们最可贵的美德。
“勿贪意外之财,莫饮过量之酒”,对我们未来的医生来说可不是一句简单的“喝酒伤身”这样的专业话,“勿贪意外之财”也是对我们崇高职业的要求。自古以来,医生就是一个神圣的群体,他们救死扶伤,为病人排忧解难,但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下,白衣天使们被平凡化,一些医生与药商勾结从中取利,灰色收入越来越多,这些问题决不能归咎为市场经济的弊端,现在医生缺乏责任心、缺乏信仰的问题才是关键。现今的医院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小社会了,从小处说人际关系重要,从大处看医患纠纷、医商关系等新问题近年来涌现,一些医生的大褂仍是白的,但口袋里的红包却多了,由此被媒体曝光,甚至被上级处分的也不在少数。“勿贪意外之财”为每一个医生和即将成为医生的学生都敲响了警钟。
“狎昵恶少,久必受其累;屈志老成,急则可相依”,通俗地说就是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不可否认自己主观上的表现才能最终决定未来,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确实太大了。我们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慎交友,无论外界的环境怎样,我们都要始终保持自己内心的纯真,做真正的自己。正所谓“千金易得,知己难求”,也祝愿大家都能找到“急则可相依”的友人。
不可否认,一篇短短的《朱子家训》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优秀特点,比如尊敬师长,勤俭持家,邻里和睦等,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,但其中也不乏封建性的糟粕,比如说“三姑六婆,实淫盗之媒;婢美妾娇,非闺房之福”这句,就反映了古代对女子的偏见,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,我们不能苛求古人。细读全文,我们还会发现一些值得深究的问题,如“处世戒多言,言多必失”这句,对于古代政客伴君如伴虎的生活无疑是适用的,但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,我们在学术上就要不懂就问,将来穿上了白大褂,在面对病人时我们更不能因为一句“言多必失”而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。这样的例子在医院并不罕见:老医师凭数十年经验诊断失误,反倒是刚入院的年轻医生凭借新进的学识认准病情。再看“安分守命,顺时听天”这句,估计又会引起一些人的争议,这是一种比较坦然、保守的生活态度,隐士们欣赏这种安逸的生活,但不可否认,在当今这个到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,年轻的我们应该表现得更积极,要勇于挑战自己,能不能成功是一回事,没有敢于突破的勇气又怎能把握住难得的机会呢?由此可见,《朱子家训》虽深刻经典,也不能盲目偏信,作为一个现代人,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,与时俱进地发展它,取其精华,剔其糟粕。
马上就要真正开始我们的南医生涯了,《朱子家训》已为我们“明德至善”提供了典范,而“博学至精”就要靠我们自己了。
读《朱子家训》有感 城关乡初级中学朱东升
闲暇之余读了朱用纯的《朱子家训》,仅有506 字的《朱子家训》,三百年来,家喻户晓。《朱子家训》以“修身”、“齐家”为宗旨,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,思想植根深厚,含义博大精深,是一本重要的古生代人生教材。
《朱子家训》是一部家庭教育,提升自身修养,接受传统文化的好书。在这篇家训中,你可以品味到“事师长贵乎礼也,交朋友贵乎信也”的礼节与信义。“宜未雨而绸缪,毋临渴而掘井”的睿智。“凡事当留余地,得意不宜再往”的宽阔心胸。
朱用纯主张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:“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。即昏便息,关锁门户,必亲自检点。”早睡早起,讲究卫生,事必亲躬。现代人浮躁,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,生活作息无规律,晚睡晚起,慵懒邋遢。很需要向古人学习。
提倡节俭,克制欲望,勿贪勿占。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。常怀一颗感恩之心,对于我们来说,身旁的种种诱惑很容易让我们在对物欲的追求中迷失方向。“勿营华屋,勿谋良田”,“得意不宜再往”,不可否认,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,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,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,只要有适宜的条件,便会恣意生长。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,为了名利奔走,身心疲惫。或许没有人想过,人生一世来去匆匆,来去之间带不走一丝一缕,何必贪占那么多?也没有闲暇去想过要暂停一下脚步,更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,他们就这样走着,得到着,得到自己认为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。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。一个小小的“比”字,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,让无数颗心劳累了。应该学会知足,知足常乐。在喧嚣奔走中留出一些时间,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,体贴关爱所爱的人,问候一下朋友„„这也是一种幸福,就是这样简单。
遇事三思而后行。“当忍耐三思”。与过分热情的人在一起是一种负累,与木讷的人共处只会觉得沉闷。生命的过程本来就是一种忍耐。忍耐使单纯的人走向成熟,使冲动的人变得理智;忍耐使好冲动的人集中精力,使失败的人冷静思考。忍一时风平浪静,退一步海阔天空。忍让了,心胸就多一份宽厚,天地便多一分广袤。
“凡事当留余地”,得饶人处且饶人。待人处事要留余地,切忌得理不饶人,得势目中无人。“ 留余”是中国许多名门望族家训中的传世之宝。红顶商人胡雪岩、豫商望门康百万庄园,都把“留余”作为待人处事的最佳原则。中华三大名匾之一的“《留余匾》”写道:“留有余,不尽之巧以还造化;留有余,不尽之禄以还朝廷;留有余,不尽之财以还百姓;留有余,不尽之福以还子孙。”盖造物忌盈,事太尽,未有不贻后悔者。高竟逸所云:“临事让人一步,自有余地;临财放宽一分,自有余味。”“人情留一线,日后好相见”,得意之时,勿忘乎所以。你不可能永远走好运,别人也不会总背运。为人留余即为自己留路。
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不用刻意去与他人成为朋友,因为许多朋友是无意中找到的,那都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。
朱柏庐主张“居家戒争讼,讼而终凶”,体现了和谐的理念,“家门和顺,虽饔飧不济,亦有余欢,国课早完,即蠹蠹无余,自得至乐。”提出了家和虽贫而有乐,还有先国后家家乃乐的观点和认知。
教育子女的“教子要有义方”,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。痴心父母古来多,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,但问题在于如何去爱?是把道德修养、人格风范留给子孙,把清白留给子孙,还是仅仅把钱财留给子孙,甚至是把恶行留给后人,值得每一个为人母为人父的去三思。